中国自古就有“东方礼仪之邦”的美称,且有俗语说:“三岁看小,七岁看老”。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两岁半到六岁之间,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关键时期。当今的青少年学生,在外面不懂得尊重他人,不懂礼让,不讲礼貌,满口污言秽语,不遵守公共秩序;在家里态度蛮横,不知道孝敬长辈。更重要的是,一些家长根本不注重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,认为只要学习好,有真本事就行了,于是奥数班、英语班、各类特长班一应俱全,在孩子身上真是下足了功夫,可就是不教孩子什么叫做礼仪。所以,现在的孩子虽然学习好,多才多艺,但往往一些行为却让人无法接受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,怎样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,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。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础。一句简单的“谢谢”、“对不起”往往会化解一个个不必要的激烈矛盾,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礼让动作却是形成这个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。因此让孩子学好礼仪,学会怎样做人,是幼儿园教育绝不容忽视的环节。
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礼仪的关键期。概括而言,幼儿礼仪分为生活礼仪、学习礼仪、公共场所礼仪三大部分。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,我在进行幼儿礼仪教育时考虑到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,因此,我尽量从低起点开始,把训练做到实处,不拘泥于形式,比如读礼仪儿歌、讲中华美德故事等。为幼儿学习礼仪打下理论基础,通过娃娃家让孩子得到最直接的实习体验,最后就是切实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,适时地进行启发和诱导,在不断纠正与督促中使文明的行为不断内化,从而在孩子身上沉淀成为一种习惯。更重要的是,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,对于孩子来说,身教的作用往往比言传更具感染力,幼儿教师在幼儿面前要时刻保持大方得体的仪态和语言,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模本。
进行礼仪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课堂上的时间,那是远远不够的,同时也包括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的感染与熏陶。许多家长在孩子面前与别人争抢座位,与同事谎称自己有事不能参加会议。这一切,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,懵懵懂懂以成人为榜样的孩子来说,却可能当作一种理所当然而铭刻于心。这种现象,很容易造成一种“5+2=0”现象的出现。教师教育五天,而家长却可以在不经意的环境中将学校教育的努力化为泡影。所以,在教育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加强家园联系,与家长多交流与沟通是至关重要的。同时,进行多方面的礼仪教育与礼仪讲座都是我们共同进步的好方法。孩子的一言一行便是大人的翻版,最起码是起着重要的影响,家庭教育对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因为幼儿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事,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它是一项长期性、反复性的工作,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更是对幼儿起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礼仪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显性的教育场合,而更应是一种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的氛围。也正是这样,礼仪教育如涓涓细流更持久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。“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”“孔融让梨”等经典故事也为每一位儿童所熟悉。但如何开展幼儿园的礼仪教育,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深思的问题。
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,是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。幼儿以及青少年的礼仪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,也是各个家庭的责任,更是全社会的责任。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,让礼仪之花越开越艳!